有些恐惧是能看得见的,像衣柜里藏着会动的怪物,书包里有会咬人的铅笔。有些恐惧就很抽象了,怕明天太阳突然不亮了,怕妈妈的笑脸变成哭脸。五岁的小雨老说“床底有吃故事的小怪兽”,其实是怕幼儿园老师收走绘本时的委屈。
咱对付恐惧的第一步,就是给它取个名字。孩子说怕黑,咱就说“咱们来玩捉迷藏吧!你的黑暗朋友叫啥名呀?它最爱藏哪儿?”有个叫安安的孩子给恐惧取名叫“灰扑扑的棉花糖”,从那以后,睡前故事就变成了“帮棉花糖找彩虹糖”的大冒险啦!
接下来是认知重构的三重奏。第一重,感官侦探局。咱用放大镜看看“可怕”的蜘蛛,会发现它那八条腿就像会弹跳的弹簧;用温度计测测“恐怖”的衣柜,会闻到里面有阳光晒过的棉絮香。第二重,时间旅行者计划。画个时间轴,记录孩子“上周怕打雷,现在能给雷公公起外号”的成长过程,恐惧就像标本盒里的蝴蝶啦。第三重,超级英雄改造站。把“怕水的孩子”变成“能用泡泡打败海怪的泡泡战士”,恐惧的獠牙就成了滑稽的玩具剑。
孩子说“我害怕”的时候,咱可别急着说“别怕”。试试这些魔法咒语,问“这个害怕像棉花糖还是像石头?”这是把恐惧具象化;问“要是给害怕装上翅膀,它会飞到哪儿?”这是转移注意力;说“咱们给害怕写封信,让它明天搬到月亮城堡去”,这是给孩子控制感。
还有特别行动组的游戏化治疗。第一个,恐惧怪物变形记。用黏土捏出“可怕”的形象,再把它变成滑稽的宇航员。第二个,勇气能量条。用乐高积木搭个进度条,“今天勇敢了3块,明天加到5块”。第三个,恐惧交换站。玩“我用怕狗的恐惧,换你怕青蛙的恐惧”这种荒诞游戏,把恐惧的严肃劲儿给消解掉。
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魔法师,他们不需要消灭恐惧的咒语,只需要让恐惧跳圆舞曲的勇气。咱在月光下和孩子一起跳舞,那些毛茸茸的恐惧就会变成发光的萤火虫。原来黑暗里藏着这么多等着被发现的星星呢!记住,最好的心理治疗室,就是充满笑声的客厅,堆满玩具的地板,还有愿意为孩子恐惧故事鼓掌的温暖手掌。大家赶紧试试这些方法,让孩子勇敢起来吧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