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们想象一下,清晨在校门口,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踮着脚,像个小机灵鬼似的给老师系松开的鞋带;穿运动背心的男孩呢,像个小勇士一样主动帮代课老师搬教案。这些小日常,那可就是尊师重教活生生的例子啊!
一、家庭是永不熄灭的灯塔 你看啊,父母在家庭会议上认真听孩子幼儿园老师的建议,父亲在餐桌上讲孩子说的数学课趣事,这些零零碎碎的尊重,就跟织网似的。我建议每周搞个“师恩茶话会”,让孩子用三句话说说老师今天衬衫啥颜色,板书有啥小习惯,甚至粉笔灰落头发上啥样。这么具体地关注老师,比瞎唠叨有用多了,能让孩子知道每个普通老师都值得被看到。
二、把仪式感揉进呼吸里 咱在孩子书包侧袋放支薄荷糖,跟孩子约定每天放学前悄悄给老师放一颗;用旧相框装老师批改作业的照片,放书桌最显眼的地方。这些看着挺幼稚的仪式,其实就跟往情感账户里存钱一样。就像老茶得靠时间沉淀,对老师的敬意也得靠平时慢慢积累。等孩子把“谢谢老师”说成“您辛苦了,今天我进步有您三成功劳”,教育的真谛就慢慢发芽啦!
三、矛盾是淬炼品格的熔炉 师生闹矛盾的时候,别光说“要听话”,咱跟孩子玩“角色置换游戏”。让孩子当老师批改作业到半夜,父母当学生故意漏做题;反过来父母当老师发火,孩子体验被误解的委屈。这么一玩,孩子就懂了:教育是双向奔赴的事儿,尊重不是单方面听话,得理解老师的苦心。
四、社会是流动的课堂
带孩子去退休老师的旧书房,摸摸发黄的教案本;在社区老年大学听节书法课,看看老教师咋教孩子握笔。这些真实场景比啥说教都有用。孩子看到白发老师还备课到凌晨,发现卖菜大妈以前是老师,尊师重教就不再是抽象的词,而是实实在在的画面。
五、自我叩问是永恒的课题
咱教育者有个毛病,光教孩子尊重老师,很少想想自己尊不尊重孩子的老师。家长会的时候,把“老师怎么教的”换成“我们咋配合老师”,家长群里别质疑,多请教。孩子看到父母对老师态度变了,真正的教育传承就开始啦。
傍晚校园里,师生在紫藤长廊溜达,聊知识、说困惑、谈未来,这些话就像星星一样。教育的真谛就在这些小事里,不是死板的教训,是像春风一样慢慢影响;不是单方面灌输,是双向奔赴。咱教会孩子好好看老师,就是给民族未来种希望呢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