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招,沟通前,别让焦虑变成探照灯。你可别一脑门子想着“孩子是不是在学校被欺负啦”,就风风火火冲进老师办公室。你得先把心态调整好,把“孩子最近总说难受,是不是……”换成“我想多了解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态”。你可以提前把孩子的日常表现整理一下,像收集拼图碎片一样,比如说孩子突然不爱吃饭了,写作业磨磨唧唧的。但你可别一股脑把这些都倒给老师哈。
第二招,提问时,让问题长出“耳朵”。你可别问那种封闭式问题,像“他表现好吗?”这种,答案就俩,“好”或者“不好”,没啥营养。你得问开放式问题,比如“最近课堂上,他更喜欢参加小组讨论,还是自己完成任务呀?”或者“有没有哪次活动之后,他特兴奋地跟同学分享过?”这么具体地追问,老师就能给你说好多细节,比如说“上周科学课他主动举手纠正了实验步骤”。
第三招,倾听时,捕捉“字缝里的故事”。老师要是说“他最近发言少了”,你先别急着问“是不是被排挤了”。你得观察老师的语气,老师要是皱眉,可能是有点担心;要是微笑,说不定是在鼓励呢。你追问的时候,用“您观察到他情绪变化了吗?”代替“他是不是交不到朋友?”,给老师点空间,让他能把情况完整地描述出来。
第四招,跟进后,让沟通像呼吸一样自然。要是老师说“他数学作业总漏题”,你可别立马就给孩子报个补习班。你回家后用轻松的语气问问孩子:“老师说你最近做数学题容易漏,是不是题目太密看花眼啦?”然后根据孩子的反应,再决定要不要找老师接着聊。要知道,一次对话可不是结束,而是持续观察的开始。
第五招,特殊情况,给敏感话题穿件隐身衣。要是涉及孩子隐私,像孩子被嘲笑这种事儿,你可别直接问“他是不是被欺负了?”你可以换个说法,比如“最近他偶尔会说‘他们都不懂我’,您觉得他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咋样?”把“你”换成“我们”,比如说“我们家长想配合学校帮他适应,您有啥建议不?”
最后再给大家提个醒哈,和老师沟通可不是审犯人,而是织一张理解的网。老师和家长的目标都是为了孩子好嘛。有时候稍微沉默一会儿,或者喝杯茶的功夫,说不定能让对话更轻松。记住哈,最好的沟通,是让孩子感觉到:我们关心你,但不会拿着放大镜盯着你的“毛病”。大家都学会了不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