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家长习惯用“你怎么又不听话”来回应孩子的行为,却忽略了孩子可能只是想说“我刚才说了,但你没听”。就像小红在吃饭时多次提醒妈妈“我不要这个”,但妈妈总说“怎么又挑食”,孩子气得把筷子摔在地上。这时候,家长的反应就像一堵墙,把孩子的真实需求挡在外面。
更常见的是,家长在孩子表达不同意见时,会下意识地否定。比如小杰想自己穿衣服,但爸爸坚持要替他整理,孩子喊“我不要你帮我”,爸爸却说“小孩子懂什么”。这种控制欲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声音不重要,逐渐形成“不说出来就没人理”的心理。
当孩子因为无法表达而压抑情绪时,家长需要学会“看见”。小乐在课堂上被同学嘲笑,回家后沉默不语,妈妈以为是孩子害羞,却不知道他其实想说“他们说我胖”。这时候,如果家长能蹲下来,用“你今天是不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?”代替“怎么又不说话”,孩子就会慢慢打开心扉。
有些家长会把孩子的表达当成“麻烦”,比如小轩在睡前想和妈妈聊学校的事,但妈妈总说“快睡觉吧,明天再说”。这种忽视会让孩子觉得“我的感受不值得被重视”,最终可能演变成冷漠或叛逆。
其实孩子的情绪就像天气,需要家长耐心等待它自然变化。当小桐因为玩具被抢而哭泣时,家长如果急着说“别哭了”,反而会让孩子更委屈。试着先拥抱孩子,轻声问“你现在是不是很难过?”让孩子感受到安全,再引导他表达“你希望怎么解决这个问题”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表达节奏,就像小雨在画画时总说“我画不好”,但妈妈发现她其实想表达“我想画一个城堡”。这时候,家长需要学会“听懂”,而不是“听不进去”。当孩子的情绪被真正接纳,他们就会慢慢学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。
最后,家长要记住:孩子的每一次“生气”都是在传递信息。小杰因为被老师批评而发脾气,妈妈如果能问“是不是老师说了什么让你不开心?”而不是“你怎么又发脾气”,孩子就会更愿意沟通。这种双向的理解,才是化解冲突的钥匙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