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家长会陷入“鸡娃陷阱”,看到孩子不想上学就急着说“再不努力就完了”,甚至用“别人家的孩子”刺激他。可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。上周遇到一个案例,妈妈每天催促儿子做题到深夜,孩子却在书桌前偷偷写“我恨学习”三个字。直到有一次,妈妈发现儿子书包里藏着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:“我讨厌你总是说‘你一定行’,可我知道自己不行。”这句话像一记重锤,让家长意识到:当孩子把“不想上学”当成一种反抗,往往是因为他们感到被控制、被否定。
其实初三阶段的厌学情绪,更多是孩子在试探成长的边界。就像小林,他成绩中等,但每天放学后会偷偷看动漫,妈妈发现后没收了漫画书,结果孩子开始故意旷课。后来妈妈发现,孩子其实渴望被理解,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。当她把“你是不是觉得学习太累”换成“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烦心事”,孩子终于说出了心事:他担心考不上高中,怕父母失望,却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。
有些家长会把孩子的厌学情绪简单归咎于“懒”,但真正的问题可能藏在更深层。比如小浩的爸爸,每次看到儿子成绩不理想就骂“没用的东西”,结果孩子越来越沉默,甚至开始逃学。直到有一次,爸爸发现儿子在作文里写道:“我爸妈总说‘你必须考好’,可我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。”这句话让爸爸意识到,孩子需要的不是结果,而是被看见的勇气。
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首先要学会“退一步”。就像小雨的妈妈,她不再逼着女儿刷题,而是每天陪她散步时聊聊天。女儿慢慢说出了心里话:她其实想学编程,但担心父母不支持。妈妈没有立刻答应,而是说:“如果你愿意,我们可以先试试。”这种温和的试探,反而让孩子重拾了学习的主动性。
如果孩子已经持续拒绝上学超过两周,家长需要警惕这可能不是一时的任性。上周有个案例,男孩因为父母总说“考不上高中就完了”,开始出现严重的失眠和厌食,甚至在课堂上晕倒。医生建议他需要专业心理干预,而家长却不知道如何开口。这时候,与其纠结“要不要送孩子去咨询”,不如先问问自己:我们是否在用焦虑代替陪伴?是否在用指责代替理解?是否在用未来的恐惧绑架当下的选择?
每个孩子都像一颗种子,需要不同的阳光和雨露。与其焦虑孩子不想上学,不如思考:我们是否在用“为你好”掩盖“我不懂”?是否在用控制代替支持?是否在用成绩衡量价值?当孩子站在十字路口时,家长的陪伴方式可能比任何教育方法都重要。就像小杰的爸爸,他没有强迫儿子去学校,而是陪他一起规划未来,最终儿子主动说:“我想试试看,但需要你一直陪着。”这种信任,才是打破厌学迷雾的钥匙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