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十一点,小林第三次偷偷翻墙出去约会。他妈妈拿着手机里300条未读聊天记录,手都抖了,赶紧给咨询师打电话。这场景啊,估计在好多家庭里都悄悄上演着呢!
咱先来说说第一点,得先把“不听话”的标签给拆了。父母老说“青春期叛逆”,可别忘了自己当年也为喜欢的人小鹿乱撞过。要是女儿把恋爱对象照片设成手机壁纸,别张嘴就质问“整天想什么”,不如温柔点说:“妈妈看你笑得比以前开心多了,能跟我说说他咋让你这么乐呵的不?”用具体事儿代替瞎指责,这对话才有地儿落啊!
第二点,用“三明治沟通法”来破冰。比如“今天看你和小张一起回家,你们唠啥了呀?”这是肯定事实。再问“你们好像挺合得来,他哪儿吸引你呀?”这是探索感受。最后说“要是你们周末想去游乐场,提前跟我说一声哈。”这是设定边界。这种“赞美 - 倾听 - 引导”的节奏,可比单方面唠唠叨叨管用多了。
第三点,把“控制欲”换成“安全网”。儿子因为恋爱耽误学习,别一上来就撕情书,咱可以说:“我知道你现在可在意他了,他要是尊重你,那是好事儿。不过咱得合计合计,咋平衡这事儿?”先承认情感价值,再引导他有点责任感。
第四点,制造“情感缓冲带”。准备两份礼物,一盒写满“我理解你”的便签纸,留言说“想吐槽就写,我给你保密”;再弄一本《恋爱脑自救指南》,扉页写“这本书给未来的你,想看的时候再翻”。用这种不硬刚的方式,给亲子关系留点弹性。
第五点,得警惕“代际创伤”的回声。好多父母焦虑,是因为自己当年被管得太严有遗憾。咱得问问自己:“我是怕孩子受伤,还是怕他重复我当年的倒霉事儿?”答案不同,反应可就差老鼻子远了。
第六点,打造“成长型家庭”。每周弄个“无评判日”,孩子分享恋爱趣事,父母光问问题别瞎评价;父母也讲讲自己年轻时的糗事儿,让孩子知道大人也犯过错。这样角色一反转,对立情绪就悄悄没了。
在咨询室灯光下,小林妈妈红着眼说:“原来他喜欢人家会背《滕王阁序》...”那些被误会的“不听话”,其实就是孩子用笨办法找生活里的光呢。父母别想着剪断光缆,得教孩子咋安全地拥抱光。
后记里说啦,真正的开导不是让孩子听话,而是让父母学会“在放手处用力”。等家庭成了情感避风港,不是道德审判庭,青春期的狂风暴雨也能变成滋养成长的春雨啦!各位家长,都行动起来,和孩子好好处吧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