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们能想象不,深夜台灯下,小林盯着数学试卷直发愣。他不是不会做题,而是用涂改液都用麻了。现在这帮00后啊,经历的成长压缩那简直史无前例。初中还为“早恋”分心呢,高中开学第一天,爸妈就开始念叨“高考还剩365天”。人家同龄人还在聊偶像剧,他们就得直面“人生分水岭”,这过早的成人化期待,就像块无形的橡皮擦,把青春期试错的空间全给擦没了!
小美天天刷题到凌晨,可月考排名还是倒数。她在日记本里反复圈画“我每天刷题到凌晨,为什么月考排名还是倒数?”这就是心理学里说的“习得性无助”。孩子发现努力没回报,大脑就启动自我保护,觉得“反正努力也白搭,不如放弃”。更糟心的是,这还总被说成“懒”,完全忽略了背后复杂的情况。他们就像被反复拔苗助长的幼苗,缺的不是肥料,而是重新扎根的勇气!
李妈妈老说:“隔壁王阿姨的孩子早睡早起,你看看你!”这种比较就像家庭情感账户的“透支支票”。有些爸妈用“为你好”绑架孩子的选择,把升学率和人生价值划等号。还有“情感勒索”,说什么“考不上重点大学,妈妈会丢脸”。这让孩子又得证明自己值得被爱,又怕成家庭的“失败品”,双重焦虑啊!
00后可是第一批在短视频里看世界的。同龄人在直播间聊“躺平”“摆烂”,传统教育那套就显得特单薄。小张在周记里写:“我刷到有人靠游戏直播月入十万,为啥非要挤独木桥?”这不是叛逆,是信息爆炸时代的价值观地震。他们需要的不是否定兴趣,而是建立多元成功的坐标系。
有些厌学其实是心理预警。小雨突然不想上学,班主任发现她总盯着课桌裂缝发呆,那是她被同学排挤的创伤记忆。青春期的情绪问题总被当成“态度问题”,真正的问题可能藏在校园霸凌、家庭变故里。青春期的心理状态就像精密仪器,得好好保养、好好修复。
厌学不是洪水猛兽,是青春期发的求救信号。教育者得“蹲下来倾听”,别老问“为啥不想上学”,问问“你希望上学带来啥”;别只用成绩衡量成长,得创造能试错的“安全区”。当教育回到“育人”本质,书本就能从枷锁变翅膀,让每个少年都能找到起飞的姿势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