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你们说啊,上周咨询室里,六岁的小宇那叫一个活泼,就跟个受惊的小麻雀似的,手指在膝盖上敲爵士鼓节奏,脚尖还跟着那看不见的旋律转圈。他妈妈举着诊断报告的手都抖了,说:“医生说他多动症,可我看他拼乐高的时候能安静两小时呢!”
咱孩子就像刚学会换挡的跑车,大脑里的快乐小精灵(多巴胺)啊,总爱在无聊的红灯路口蹦迪。要是现实环境变成了枯燥的停车场,他们的小脚可不就想踩着油门到处跑嘛!
你们是不是以为孩子在捣乱?那是他们没被满足的“探索需求”在敲门呢!就好比把好奇宝宝关进玩具店,只让看橱窗,他们肯定会拍玻璃、跺脚问:“妈妈,我能进去玩不?”
下面咱说说解决办法。第一步,蹲下来,动作引导。别老说“别动”,改成“我们来玩影子拳击”,用身体语言接住孩子的能量球。有个爸爸用扫地机器人的路线教孩子专注力,他儿子现在追着扫地机器人喊“老师傅”,哈哈哈!
第二步,三分钟魔法训练,也就是时间管理。把作业变成闯关游戏,用手机倒计时弄个“专注力沙漏”。孩子完成第一个三分钟,就奖励他选下一关的题目,就像在超市让他挑零食,能少哭闹不少呢。
第三步,建立“能量交换站”,也就是情绪疏导。准备个“疯狂五分钟”时间盒,让他们在指定区域可劲蹦跶。这就像给高压锅开个安全阀,合理释放能量,能让孩子平静更久。
有个单亲妈妈把客厅变成“探险营地”,每天睡前和孩子玩“火山爆发”游戏。现在孩子还主动说:“妈妈,我们该去火山口喷发了。”那些原本被压抑的能量,都变成增进感情的燃料啦!
咱别老用“听话”这把尺子量孩子,每个小动次打次都是独特的生命密码。就像春天的柳絮,看着到处飘没啥规律,可人家是在延续生命呢。蹲下来看看世界,你就会发现孩子用动作在说:“请陪我一起长大。” 大家不妨试试这三把钥匙,说不定亲子关系能更上一层楼哟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