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象一下,清晨六点半,第一缕阳光从窗帘缝钻进来,13岁的小雨盯着手机屏幕发呆呢。她书包里可有三张不及格的数学试卷,昨天还跟闺蜜在操场吵了一架,那声音估计都在她耳边嗡嗡响。这女孩以前可活泼了,文具盒上全是“奥特曼”贴纸,现在跟被按了静音键似的。
咱先来说说“情绪温度计”。当孩子用“随便”代替“我想”,书包里有揉皱的试卷,校服领口还有没擦净的眼泪,这些就跟织了张情绪的大网一样。家长们可以准备个“情绪温度计”,每周三次在饭桌上问点开放式的问题,比如“这周最想藏起来的感受是啥颜色”,或者“给今天的心情配首歌,是哪首”。注意哈,可别问“为啥总不开心”这种质问的话。有个妈妈发现女儿连续七天早餐就吃半根玉米,后来才知道孩子因为胖不敢上体育课。
再说说“情绪急救箱”。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,别着急给解决方案。用“三明治沟通法”,先肯定情绪,说“被老师点名肯定难受”,再共情感受,问“是不是像被扔冰水里那么冷”,最后稍微推一把让孩子改变,问“要不把委屈写成歌词试试”。有个爸爸发现儿子踢完足球心情就好,就跟孩子约定“情绪过山车时间”,每周三放学后雷打不动陪练半小时。
“情绪游乐场”也很重要。孩子语言表达不出来的时候,身体就是最老实的翻译官。家长可以准备“情绪工具箱”,彩色陶土能捏出愤怒的火山,旧床单能变成情绪怪兽,超市购物小票还能折成烦恼收纳盒。杭州有个中学的心理老师搞了个“情绪过山车”活动,学生用身体摆不同情绪的造型让同伴猜,小胖摆出“被数学题压垮”的姿势,全班笑得又哭又闹的。
然后是“家庭情绪天气预报”。每个家庭可以弄个“情绪天气站”,用便利贴在冰箱上标心情晴雨表,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情绪。妈妈贴黄色(焦虑),爸爸就可以回个绿色(平静)的鼓励便签。广州有个心理咨询师让家庭玩“情绪传声筒”游戏,用纸筒传递对彼此情绪的理解,有个爸爸就通过这发现女儿“阴天”是担心妈妈手术。
最后是“成长型情绪观”。得告诉孩子,情绪就跟天气一样,有晴有雨才正常。可以和孩子一起做“情绪应急锦囊”,收集能唤醒五感的东西,像妈妈烤的曲奇香、操场梧桐叶的触感、外婆哼的童谣录音。南京有个初中搞“情绪漂流瓶”活动,学生把烦恼写在纸上放鱼缸里,两周后随机抽出来写鼓励回信。小美“害怕长胖”的漂流瓶被胖男生回了句“我欣赏你认真吃饭的样子”,教室里又是抽泣又是鼓掌的。
深夜十一点,小雨在日记本上画了个流泪的熊猫,旁边写着“今天妈妈没问成绩,就把剥好的橘子瓣摆成笑脸”。窗外月光轻轻亲了亲那慢慢展开的笑脸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,咱得耐心等他们发光。当父母学会用情绪的棱镜看生活,那些坏情绪最后都会变成孩子成长的春雨哟!大家赶紧试试这些方法呗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