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红笔圈出来的数字,就跟一串串挂在空中的铃铛。有人听着觉得叮叮当当,全是喜悦;有人听着,那就是沉闷的叹息。就说张小雨吧,她试卷上数学的“98”和英语的“67”,就跟两座一高一低的山峰。课间的时候,她就一直摩挲那道完形填空的错题,好像那里头藏着啥能让她分数暴涨的咒语似的。还有后排的李明,看着自己“523”的总分,突然想起上周数学老师说的“年级平均分550”,好家伙,就这差距,让他在食堂打饭的时候,多犹豫了三勺汤,感觉都快把自己纠结瘦了。
其实啊,分数是把尺子,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尺子。它可量不出王浩在机器人社团调试程序时,眼睛里那跟星星似的光;也称不出陈雪照顾流浪猫时,掌心的温度。家长会投影仪一亮出分数排行榜,有些孩子就悄悄把成绩单折成纸飞机,看着它飞过教室后墙“梦想启航”那四个大字,然后在某个转角轻飘飘地掉下去,跟个失恋的小鸟似的。
教育这事儿啊,不能光看分数。就好比春天的果园,有的树结出又大又饱满的果子,有的树还在那儿鼓着青涩的花苞呢。那些在实验室记录数据的夜晚,在操场挥汗如雨的黄昏,在文学社改稿子的清晨,那可都是成长路上独一无二的年轮。分数可能能给你打开一扇门,但青春的风景,全在门外面呢!
当分数成了唯一的通行证,咱是不是把更重要的密码给弄丢了?或许啊,该让总分变回它本来的样子,它不是悬在头顶随时能掉下来砍人的剑,而是记录成长的航海日志。就跟潮汐有涨有落,月亮有圆有缺一样,每个少年都在自己的轨道上,写着独一无二的星辰轨迹。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最新评论